古錢幣

錢幣同名竟坑了閣老大臣

元末起義軍錢天啟通寶折三(首席收藏配圖)

以皇帝年號命名的錢幣稱為年號錢,中國年號錢歷史悠久,最早可溯源至1600多年前。據崔鴻《十六國春秋》記載,李壽於成都南郊稱帝並首鑄“漢興”年號錢。年號錢成為製度始於宋代,宋代以後,歷代所鑄的錢都是年號錢,從元代的至元通寶、明代的洪武通寶、一直到末代皇帝宣統的“宣統通寶”等,均係“年號錢”。

由於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宗的標誌,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政權也要鑄造年號錢,時間久了,就不免產生撞車​​現象,如元代末年的天啟通寶與明代的天啟通寶,在錢幣知識尚不普及的時代,往往被混為一談。

收藏家丁福保在他的《歷代古錢圖說》中記載:有個叫馬愛林的人有一天和好友姜怡亭在路上相遇,互問所得。姜拿出一面唐鏡,精美異常,而馬拿出一枚“天啟”錢,品相不好。姜說:“咱們交換吧!”馬欣然從之。後來當馬愛林得知那是一枚“徐天啟”錢時,後悔莫及,說姜怡亭騙了他。

徐天啟錢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錢幣,系徐壽輝遷都漢陽,改元天啟期間(1358年)鑄造。該幣質地為紫銅,就式樣有小平錢、折二錢、折三錢三種,錢文有楷書和篆書兩種,由於從發行到停鑄僅經歷了不到一年,因此徐天啟通寶比較珍稀,尤其是篆書折三天啟錢為一級品;而明天啟錢則版式較多,有小平錢、折二錢、折三錢、折五錢、折十錢多種,質地也為黃銅,但錢文卻均為楷書。

據關漢亨先生著的《中華珍泉追踪錄》記載,篆書徐天啟折二錢,在他著書之前僅發現過四枚。 19世紀清道光年間曾首次發現一枚篆書徐天啟折二錢,後來這枚錢不知去向。 “清末民國時期,先後發現三枚篆書’天啟通寶’折二錢,其中前二品盡歸張叔馴收藏,後一品為羅伯昭先生所得。”2007年浙江桐鄉發現了一枚篆書徐天啟折二錢(有稱折三錢)。 2009年歲末,浙江桐鄉又發現了徐壽輝鑄的篆書“天啟通寶”小平錢。

徐壽輝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同時代的人,一心顛覆元朝,不惜艱苦卓絕,為爭天下,不共戴天,自身終為朱元璋所滅。不承想,時隔僅二百餘年,由於昏庸與無知,朱元璋的後代​​卻襲用了其祖先死對頭的年號。

其實,最早發現徐天啟錢是在明朝的皇宮。史書記載,天啟年間有人從宮中司鑰庫翻出幾枚“天啟通寶”,這些天啟錢大小不一,看起來年代久遠,且鑄造風格與本朝錢幣完全不同。有司將其呈獻給大臣們鑑定,不料飽讀詩書的閣老大臣們竟面面相覷,最後用“天降祥瑞”給這件事作了定性,還大宴一場以示慶賀。

而司禮李永真、向若愚多了個心眼兒,事後查閱歷代史籍才驚訝的發現,原來本朝“天啟”年號,北魏元法僧、南梁蕭莊、南詔勸豐祐、元末徐壽輝等都曾用過,這次司鑰庫裡發現的“天啟通寶”根本不是什麼“天​​降祥瑞”,其實就是徐壽輝所鑄的錢幣,天啟君臣之顢頇可見一斑。

錢幣本身就凝聚有它所處時代的歷史文化信息,存世的兩類天啟錢也不例外。這兩類錢的楷書乍看相似,容易混淆,實則二者有明顯的三點不同之處:一是錢文不同,最為顯著的是“徐天啟”的“啓”字第一筆成撇與第二筆緊連作“戶”狀;而“明天啟”的“啓”中的“戶”字第一筆是一點或一橫,且不相連。二是形制不同。 “徐天啟”受了元代至正錢的影響,錢廓略細,遺元錢風韻,而“明天啟”錢廓顯闊,這也是明代後期制錢的特點之一。 “徐天啟”絕大多數為窄緣、素背,而“明天啟”則為闊緣,除素背外,還有紀地、紀值、紀重等七八十種,版別十分複雜。三是質材不同。 “徐天啟”為青銅質,略呈紅色;而“明天啟”絕大多數為黃銅質,略呈黃色,極少呈紫色。掌握了這三點,就可以區分兩種天啟錢了。

聲明:本文來源《錢幣》報,原標題:徐天啟與明天啟,作者:牧野
查看原文>>
資料來源:2016-09-07 首席收藏網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